走在日式房聚集的街巷里,可以看见每个院门口都有一对石砌的门垛,在右手的门垛上,每家都嵌有一块户主的名牌。这似乎是大和民族固有的居住习俗,大概是要表明自己作为一户之主的尊严。除了名牌,还有树木。日本房的院子里,几乎都要栽种松柏,或各种花树。日本人喜欢栽树,这是他们生活里的一件大事。据说,每搬一次新家,他们都要在新家的门前栽一棵树,女人每生下一个小孩子,也要在院子里栽一棵树。因为院子太小,树其实就栽在了窗前,于是整个窗户甚至整个房子都被树掩映着,“和式洋风”建筑那含蓄的美感,那不为人知的神秘,有一半是树给营造出来的。
据建筑师廖原博士介绍,明治维新时期,一批留学欧美的日本建筑师因为建筑审美和风格不为当时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人所接受,所以来到大连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这也是大连“和式洋风”建筑的由来,“他们不那么纯粹,能看出对欧式建筑的巧妙模仿,但又保持了东方的含蓄和素雅。”(素素文)日本建筑师古市彻雄评价大连这一时期的建筑,认为“大连是当时现代化建筑的试验场,其建筑艺术成就超过日本”。这批“既不西方,也不东方,在日本当地也见不到”的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时,曾经被日本北九州市精选了10座,整体搬迁到该市。廖原认为,此举固然有殖民者的心态,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连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素素曾经住在高尔基路附近, “到夏天的晚上,我喜欢去高尔基路散步。路是东西走向,路两侧原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日式房,房前面则是一棵挨一棵的梧桐树。房和树相映成趣,成了一道非常特别的风景。由于梧桐树高而繁密,枝叶把天空全遮严了,像一道绿色的长廊,在梧桐树下走,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淋湿。后来,路南侧的日式房大多被拆了,建起了一排排新楼。只剩下路北侧这一排日式房,与新华街、凤鸣街、民运街的日式房连成了一片。听说这一大块地皮已经被市政府挂牌卖给了开发商,不久就将一起拆除。拆除的理由很充分,它们都是日本经济困难时期的产物,建筑质量普遍不高,不在保护之列。这个城市只能保留那些质地坚固、外形美观、具有建筑学意义的官邸和别墅。”
高尔基路上,曾经住过很多名人,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原型、大连以前的市委书记韩光都曾住在那里,最有名的当属郭沫若的日本妻子郭安娜和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居。
四方博弈中
历经时光涤荡,长期的缺乏管理和维护使老街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死角。高尔基路和凤鸣街大部分是公有住房,由于居住环境恶劣,本地人逐渐搬离,将这里出租给拾荒者和外来务工人员,人员复杂、治安混乱;违章临建环绕其四周,缺少卫生、下水和垃圾清运设施,污水横流,环境极差;拾荒者将废品集中在院落中,导致严重的火险隐患,煤气管道严重老化,事故时有发生,诸多问题,让这里的居民一致盼着拆迁。
2009年9月16日,大连土地市场第(2009) —18号:西岗区拥警街至纪念街,高尔基路沿线共12个地块顺利摘牌,大连亿达集团旗下高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起始价169177万元成功竞得此地块。据亿达美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姜修文总经理介绍,此地块共28万平方米,亿达将在2至3年使用该地块进行以住宅为主的综合性开发。 这正是本文开头中,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拆迁公告的由来。
据了解,大连市政府曾将该地块于2004年4月出让给大连亿达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而今年政府又收回位于西岗区拥警街至纪念街高尔基路沿线地块的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这次亿达重新竞拍该地块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亿达是大连房地产的重量级公司,但理论上讲,一家房地产公司如果开发地块被政府收回,是没有第二次竞标权的。即使忽略此点,这次地块拆迁引来争议还有两点原因:一是拆迁价格,原住民认为此地段是黄金地段,不接受1.2万元/平方米的拆迁价格;另一原因则是文保志愿者们最在意的:这个街区记录了大连过去的历史,它的消失等同于大连城市记忆的消失。
那么高尔基路、凤鸣街能否保留下来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表示,目前,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民间保护力量和原住民,四方博弈结果到底怎样?结果尚不明朗。不过,目前,凤鸣街、高尔基路的拆迁工作已经暂停,齐元才们的民间呼声也因此有了回旋的余地。
媒体联络到负责大连三普工作的大连文物研究所所长韩建宏,想了解三普调查中,这一街区的文物资源情况。但韩所长表示,已将调查结果上报政府有关部门,目前不便透露。大连市文化局文保处吴处长表示,高尔基路上的郭安娜、刘长春故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历史街区的申报,他表示这项工作依法由市建设部门牵头。
从 2002年开始,大连曾经陆续公布过5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批重点保护建筑。但据调查,这些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除部分被严重损毁,一些“幸存”者也因缺少投资,得不到必要的维护。2004年,和高尔基路同样风格,也拥有大量“和式洋风”建筑的南山老城区拆迁,齐元才说:“当时有人将拆迁下来的砖头以1 块1角钱收购,批量卖给日本人。”
根据亿达的规划,这一地块将在原有文化风貌下,设计小高层的住宅外形,供多功能的商业使用。建筑形象将借鉴“老大连” 的建筑语汇,即折衷式的欧式建筑设计语言,与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居住习惯相结合,结合特定的北方地域气候环境特点创造出“新大连”大气利落的城市印象。
由于高尔基路、凤鸣街上的“和式洋风”建筑是日本经济困难时期的产物,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同时,这批建筑市内空间格局小、柱子大,改造有难度,因此,对于这一历史街区的改造,文保志愿者们的意见也并不统一。在他们看来,老街未来能像上海“新天地”那样,是最理想的。毕竟,在地产拉动经济的主旨下,能够创造出效益的规划,才对当地政府部门有吸引力。但是,仅仅作为时尚的酒吧街存在,对于曾经记录过一段特殊历史和文化的老街来说,恐怕仍然是过于简单的解读和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