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图片来源:中国能源信息网)
皇家园林建筑、科教文化建筑、历史纪念性建筑、住宅与公共服务性建筑,构成清华园丰富的建筑类型,近代住宅就是其中的重要门类。自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到1948年12月清华大学先期解放,清华园在38年间先后8次建成7片教职员住宅区,其中不乏斐士(E.S.Fisher)、安诺(C.J.Anner)、庄俊、沈理源、张、林徽因等中外著名建筑师的作品。在住宅规划布局、建筑技术、风貌文脉方面,清华园近代住宅融汇中西,自成体系,更浓缩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与学术文化的真实图景。
38年7片住宅
清华园近代住宅的建设,与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转向国立综合大学,进而崛起为国内一流大学的进程同步,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是学校初创时期,外国建筑师设计阶段(1909~1915)。北院是清华学校成立前首批建造的高标准住宅,与清华学堂、同方部同期兴建,1911年竣工,建成西式单幢单层砖木结构住宅8栋和会所1座。建成之初,北院专供美国教师居住,中国教师只能屈居略事修葺的清代遗构古月堂。因此,北院被讥称“美国地”、“小租界”,折射出早期清华学校教育主权尚未独立的境况。
二是大学奠基时期,工程处监造阶段(1916~1924)。1916年,随着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四大建筑”的兴建,学校专门成立工程处,监督管理校园规划与工程实施。1917年,建成供校领导居住的甲所、乙所、丙所,均为西式单幢砖木结构,草木山冈溪流环绕,环境幽雅。梅贻琦、冯友兰分别在甲所、乙所长期居住,“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领袖黄诚、姚依林,进步学生裴毓荪,在此得到过掩护。
随着清华改办大学的深入,1920年代初相继建成的南院、西院住宅,为延揽名师组建国学研究院和创建大学各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仅以国学研究院导师群体为例,1925年4月,王国维住进西院16号和18号;9月,梁启超住进北院1号和2号;赵元任、陈寅恪相继住进南院1号和2号,李济(时任讲师)住进南院9号。王国维、梁启超毕生凝聚的学术志趣和育人风范最后驻留于此,赵元任与现代中国语言学调查研究、李济与中国现代第一次运用科学方法的考古发掘探索都从这里起步。今天,清华国学研究院恢复成立,她所创造的学术巅峰不断被世人景仰追怀之时,集中于照澜院(旧名“南院”)的赵元任故居、陈寅恪故居和李济故居,如果能够建成“清华国学研究院纪念馆”,将是我们缅怀大师风范,领略国学研究院学术文化精神最贴切的历史场所。
三是大学实力崛起时期,中国建筑师独立设计阶段(1933~1937)。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并快速崛起为国内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叶企孙、吴有训、顾毓、朱自清、闻一多、熊庆来、杨武之等一批著名教授汇聚于此,清华的建筑事业也进入高潮。1929年,学校增设相关的建筑委员会,负责新建校舍工作。1933年至1934年,清华扩建西院10套住宅、建设新南院(抗战胜利后命名“新林院”)住宅。新南院由执业建筑师沈理源及其经营的天津华信工程司设计,建成西式花园洋房30套,住宅功能完善,设施先进。
1946年10月,携中国营造学社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林徽因住进新林院8号。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在这里为解放军编绘了《北平文物建筑保护目录》;梁思成为新中国国旗修订方案并绘制标准图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象征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中南海怀仁堂改建方案,皆从这里走出。新林院8号成为凝聚新中国建国历史罕贵的实物史证。
四是抗战胜利后,住宅修复建设与统一管理阶段(1946~1948)。日军强占清华园的八年间,各院住宅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清华师生由昆明复员北平,1946年至1947年间,基泰工程司建筑师张(1911~1999)主持胜因院住宅设计,建成12套楼房和28套平房。据相关当事人回忆,拖着病弱之躯的林徽因亲笔勾绘草图,指导胜因院平房方案设计。
1947年2月10日,根据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建议,兼顾谐音与典雅原则,旧南院、新南院分别更名“照澜院”、“新林院”。为纪念西南联大期间云南昆明胜因寺被租用作清华校舍,新建住宅命名“胜因院”,沿用至今。2002年和2005年,陈赛蒙斯楼等两座专家公寓在胜因院建成,杨振宁、姚期智等几位在清华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寓居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