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苦孩子闯京城生产鼻烟起家

图片来源:百度
曹家民宅在当地独具一格,它的主人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吧?带着疑问,笔者见到了西社村现年80岁的曹文孝老人。
据曹文孝老人讲,清末民初,曹致远早年丧母,因无法忍受继母的虐待,他便和村里几个同样苦出身的小伙伴来到京城,推车卖白菜,挑担卖柿饼,扛着烤箱卖白薯,在饭店里扫地倒脏水,过着居无定所,食无定点的生活。后来,曹致远落脚到满族人开的一家名为“聚兴斋”的鼻烟铺当了小伙计。这家铺子,是当时京城惟一的鼻烟铺。
由于曹致远精明能干,人又诚实厚道,深得东家赏识,经常带他到厂房督促鼻烟的加工制作,还多次带他到山东和缅甸等地采购制作鼻烟的原料。一来二去,曹致远熟悉了鼻烟的整个加工制作流程。后来京城发生抵制日货运动,“聚兴斋”被烧得片瓦无存,在烟铺当了十三年伙计的曹致远也无事可做了。
此时的曹致远已经积累了一些资金,并通晓了鼻烟的制作工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从山东采购回第一批原料,在京城一个胡同租下了五间房子,数月之后,曹家“公利和鼻烟庄”问世了。
为照顾不同消费的需求,曹致远根据烟的好坏分为十等,售价也不同。他生产的鼻烟韵味幽深,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除畅销京城内外,还通过骡马驮运销往西藏、内蒙古及俄罗斯等地。
发达后的曹家在京城大量购置房产,在老家平顺西社村也大量购买土地和家产,并修建宅院。到1928年,曹家在京城拥有房产120余间,养有骡马300余匹。后由于战乱,鼻烟生意随之萧条。实行土改后,其家田产和房产被全部没收。
|